藏北和可可西里等地区甚至根本没有观测站点,这给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带来很大困难。
我们的企业家要认真考虑如何抓住这种机遇。然而,台风眼过后则是更为猛烈的狂风暴雨。
可以说与国庆阅兵气象服务保障相比,世博气象服务保障又上了一个台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人缺少有关台风的基本常识。我建议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职责,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台风来了,狂风骤雨,但台风中心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即台风眼。我记得2005年浙江的一场台风造成多人伤亡。
据我们统计,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98%以上在农村,农民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群体。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到企业在其中付出的代价,更应看到,推进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是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的一种机遇。我们必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 视 野美国发展循环经济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兴奋型产业。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环保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年均15%—20%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4.9万亿元左右。鼓励企业利用专项成果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环保产业。
运营主体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的事业单位运营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化运营转变。明确环境公用设施建设用地为公益用地。
城市污水处理产业不但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实现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减排10%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也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晓青说,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国际社会已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方面,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成套化的能力。他强调说,把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不仅是改善环境质量、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抉择,而且是调整结构的现实任务。
反之,政策到位了,一个产业就能蓬勃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决定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首先,急需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水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尤其是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据悉,十一五期间要实现20%的节能目标,我国整个投融资需求预计将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每年将存在约2000亿元的投融资市场。
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政府不仅资助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活动,还为消费者提供抵税优惠。例如,由联邦政府机构自愿参加的联邦电子产品挑战计划,就是鼓励联邦机构主动购买绿色电子产品,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并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废旧电子产品。
在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提供技术支持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等诸多问题。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政策不到位、企业苦苦支撑,最后很可能还是会黯然退出市场。据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为3万亿元以上,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其次,制定环境公用设施用地、用电优惠政策。据估计,如购买一辆丰田Primus型混合动力车,可能得到2500美元的减税。
骆建华说,以水务行业为例,目前供水领域社会企业市场占有率已逾20%,污水处理领域社会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70%左右。要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
吴晓青等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就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而言,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市场化以来,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到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带动了市政公用事业快速发展,也推进我国环保产业朝做大做强的道路前进。
正是市场化改革、政府功能的转型等促进了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环保产业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逐步从幼稚产业向成熟产业转变。因此,环保产业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
加快出台污泥和垃圾焚烧发电、燃煤电厂脱硝电价政策和优先上网政策。加快出台污水除磷脱氮、污泥处理、烟气脱硝等收费和价格政策。十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20%之间。据测算,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为800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300万人,与2000年相比,产值增长了近5倍。
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公益性环保企业实施特定优惠电价政策,统一执行大工业电价,并做到峰时不上浮、谷时按适当比例下调例如,由联邦政府机构自愿参加的联邦电子产品挑战计划,就是鼓励联邦机构主动购买绿色电子产品,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并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废旧电子产品。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市场化以来,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到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带动了市政公用事业快速发展,也推进我国环保产业朝做大做强的道路前进。运营主体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的事业单位运营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化运营转变。
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方面,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成套化的能力。据测算,2008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为800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300万人,与2000年相比,产值增长了近5倍。
环保产业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我国环保产业在未来仍将保持年均15%—20%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4.9万亿元2008年底,联合国提出了绿色新政概念,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明确环境公用设施建设用地为公益用地。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政府不仅资助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活动,还为消费者提供抵税优惠。为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减税,2010年前总额将达到8.75亿美元。
市场化改革以来,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特许经营模式,打破了事业单位独家垄断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运营机制。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十二五水专项要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上下工夫。如脱硫产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井喷式发展,达到美国发展30年的规模,窍门就在于一分五的脱硫上网电价优惠政策。
加快出台污水除磷脱氮、污泥处理、烟气脱硝等收费和价格政策。要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加快发展并成为投资重点,而且国家还将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